嘿!圓環要三歲了呢!這個時間對你有任何的意義嗎?三歲的小孩是最可愛的時候,正準備用自己的方式理解這世界,對學生來說三年可以從小大一變成快要畢業的老大三,在工作上可以從怯生生的新鮮人變成倚老賣老的討厭鬼,而三年,對我們又是什麼呢?
其實如果到了一個年紀,時間感覺變成具體化的東西,像奶油,一層一層地疊上去,你會看到層層疊起變厚的過程,但有什麼是值得一提、值得被刻印在腦海跟心底的.....?從一開始的有好多話想說,說了就好想要每個人都駐足聆聽,到現在,了解真正願意停下來好好聽你說幾句的人真的不多。畢竟我們每天都在”刷”的過程,刷別人的臉書生活,刷美美的IG照片,刷網路文章,刷上班上課的每一天。我們已經逐漸失去在一段文字停留的能力,對人都是如此,何況是對一間店?是的我們漸漸了解,世界用一種弔詭的方式讓我們慢慢失去對旁人、對生活的喜愛能力,就像現在又有多少大人們,看到盪鞦韆會像孩子一樣地衝過去?
有些人曾經很常地走進Roundabout,然後就再也不見了。有些人每天從門口路過但從來沒進門過,一次的外帶咖啡然後就成了最忠實的顧客之一。我們好像就是一直不停流動的狀態,”floating soul”,就像名片上標記的那樣。現在想做什麼但之後可能就不想了,現在喜歡一間店但一陣子後又再也不會走進去了,這段時間認識的朋友固定地聚會,但也有可能一個很平常的原因就再也不會見到,就好像不曾相識那樣。
三年了,我們最大的體認是,認知到所謂人跟人之間就是一個頻率,在一個時間切片上我們跟對方在這一刻產生了連結(像電影星際效應Intersteller,在探索號進入黑洞時,布蘭德博士突然意識到正跟不知名的物體具體地碰觸一樣),但是當那個時間切片跟頻率離開,這個連結就結束,彼此往各自的方向前進。所以真的沒有什麼好強求的,不管是客人、業績數字、臉書上like的次數、IG按讚的人.... 我們曾經很在乎,但這些其實都不是在我們掌握之中的東西,就像你衝入黑洞,還會預期什麼是可知可見的呢?
繞了三年我們好像終於具體地乎應到我們的店名Roundabout.
Roundabout 是什麼?
是圓環,為什麼是圓環? 因為唯有身在圓環,你會在這一秒跟陌生的車子並肩而行,然後下一秒又往各自的方向前進。就像2013年9月開店前,在blog我們寫下 ”如果我們都是不停地漂浮在這個X與Y組成的空間與時間,惟一可以短暫相會的地方就是轉換航道的剎那,是水平與垂直相交是十字口是圓環,是Roundabout”。我們希望除了咖啡跟餐點讓客人駐足外,也希望在這裡的人感受到我們的頻率、感應到我們的floating soul. 然後在一段時間跟我們一起併肩而行,即使你我接下來前進的方向不一樣,即使一段時間後我們不會再相遇,但只要這個過程能感受到彼此,就很值得了。
Roundabout 又可以是什麼?
是旋轉木馬,為什麼是旋轉木馬?因為在英式英文中roundabout字義也可以是旋轉木馬。旋轉木馬是一個很有趣的東西,配上歡樂或是浪漫的歌,它可以一群人很歡樂地在上面一同玩樂,但也可以一個人坐在上面,不被外面的世界打擾,因為位置幾乎都是獨立的(一人一匹馬),一個人坐在上面也不會覺得孤單。Roundabout Cafe希望也是如此,可以一群人在這天南地北開心地聊,但一個人來也可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不需要覺得孤單,反而是享受,就像一杯完美孤獨紅茶一樣。
三年來我們曾經堅持的會一直持續,包括店內的每首音樂要親自聽過挑選,每每建立歌單的時候都要磨到半夜(雖然有勇者夥伴笑說跟外面很多咖啡店聽到的沒什麼兩樣,但是!我們可是有分白天跟夜晚的歌單喔,然後白天歌單跟夜晚歌單加起來總共超過2000首輪流播放,然後還持續增加中)、譬如店內的餐食還是堅持從原物料開始就要自行挑選跟製作,不可能用調理包或是不明的添加物來充數,每天備料備得要命,要煮茶煮糖煮醬汁、燉牛肉醃雞肉、處理生菜從冷盤的沙拉到熱食的配菜、熬巧克力熬糖漿作甜點...然後當看到一些用現成原物料的餐廳咖啡店生意很好時,也只能摸摸鼻子繼續,所以我們每天都要提早2小時到店準備,不然門一開還真的什麼都沒有呢(我們曾經去一間知名的餐廳吃早午餐,9:00開門我們是跟店員們一起走進去的,然後我們就再也不去了,試問開店員工跟客人一起在開門時到的一間餐廳,會是用什麼樣的餐點來供應呢),當然最重要的還有咖啡,雖然我們不是自烘但只跟有穩定供應品質的咖啡業者合作,雖然有固定的咖啡豆風味但還是勇於嘗試不同配方以期盼達到最好的咖啡經驗,雖然夥伴工作都很忙了,但還是堅持要加入手沖咖啡讓喜愛咖啡的客人多一種選擇(然後最機車的應該是還有一個很愛給意見的老闆,每次喝完都一定要發表意見:嗯今天比較酸喔,今天好香甜好好喝喔,今天尾端的韻味沒有出來耶....不過當然有沒有人在聽這又是另外一回事啦)
我們還有很多想做的,譬如想很久的”圓環主題牆”終於開始展出了!有時候看雜誌看書報會很喜歡當期的企劃主題,那為什麼我們不自己也來編輯我們日常生活呢?首先展出的是圓環三週年活動,我們針對常來的客人們作了一系列介紹,由我們的夥伴負責拍照跟文案,從圓環的視角看客人在店內的那些片刻。之後內容也會希望每月更新,主題包括”咖啡店員的24小時人生”、”老闆的一日生活”、”圓環推薦的台中好店”、”模範社區周邊好朋友店家”、還有向9月份sense雜誌致敬的主題,由圓環的每個工作人員推薦的”生活必備設計小物”...等,希望透過這個主題牆讓我們找到更多跟圓環分享相似頻率的同類們,讓同類們有更多機會去發掘站在吧台後面的我們的航道,然後一起在有限的時間,併肩而行,航向那未知的宇宙吧。
最後,如果看完這一篇文章的過程中有那麼的些許感觸,希望你跳回臉書頁面的時候,把你對Roundabout的追蹤狀態改成’’搶先看’see first吧。因為臉書系統的設定更新,讓店家的粉絲頁愈來愈難把訊息更新送到使用者的另一端,這件事多多少少還滿困擾的(譬如到現在還是有很多客人不知道我們已搬到新址... 怎麼會這樣)當然店家要讓人想要搶先看也是得負責地拿出東西出來,所以往後的臉書狀態除了圓環的訊息之外,我們也會針對英國的新聞跟趨勢包括音樂跟藝文訊息,都會跟大家share.
最後的最後,希望我們都還是那一個,看到盪鞦韆跑過去跟小朋友搶位置的大人們。
謝謝你們看完。